五官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比之前人有何贡献 [复制链接]

1#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比之前人有何贡献?顾恺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他的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文字都由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但由于多处错落字,内容不好懂。过去傅抱石和俞剑华等学者曾做过探讨、勘正,有些疑难解决了,有些至今还是问题。这说明,在古代,画论没有文论那样受重视。《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对魏晋名流画家如卫协、戴逵等人的作品的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画云台山记》,是一幅画的创作文字稿。此外,《晋书》顾恺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也记载了顾恺之的一些论画语录。顾恺之的画论主要是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发,比之前人,他在这方面有哪些创见和增益呢?第一,明确地提出传神的重要性。西汉的《淮南子》中提出画人物和演奏乐曲,必须抓住“君形”。所谓“君形”,无疑是指思想感情,但概念不够准确,且缺乏深入论证,“君形”说的影响不太大。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概念,并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有说服力。顾恺之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个标准。有人说“迁想妙得”是顾恺之评画优劣的标准,乃是将传神和如何传神的途径(“迁想妙得”)混为一谈了。顾恺之根据对象客观所具有的或应该具有的思想情感,论传神的得当与否。他在评人们为匹配西王母而虚拟的东王公画时,下了这样的评语:“居然为神灵之器,不似世中人也”。神灵之器是神话人物所具有的有异于现实人物的精神特征,抓住这一点,东王公的神似就达到了。顾恺之《女史箴图》第二,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既然传神重要,那么,凭借什么传神呢?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他认为神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就人物画来说,顾恺之首先注意的是头部的形的传神作用,“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因为头面传神重要,所以画时要谨慎,宁可画慢些,不要太流利了。在头部的五官形象里,哪部分又比较重要呢?顾恺之认为眼睛最为重要。据说他画人有时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当时的方言,是指眼睛)意谓人的四体美丑,对于传神来说关系不大,特别是作为写照的肖像画更是如此。顾恺之《洛神赋图》第三,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描画对象要以形写神,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观察到对象的神呢?顾恺之的回答是迁想妙得。迁想妙得的含义,是提倡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的主观和客观联系。画家作画之前,首先要观察、研究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这是“迁想”;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的精神等方面的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艺术构思,这是“妙得”。顾恺之以“迁想妙得”的难易划分绘画题材表现的难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人物的思想情感复杂微妙,观察体会最难,这是当然之理,可贵的是顾恺之把山水也列入“迁想妙得”的范围,这是卓见。它表明,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从诞生、萌芽起,就和自然主义艺术观相对立,要再现大自然的美,寄寓作者的情。顾恺之《洛神赋图》长期坚持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点个赞,以示鼓励。喜欢我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