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错过712岁的学习黄金期 [复制链接]

1#

根据心理学的分析,0~3岁的孩子,大脑正处于建立统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他的大脑正开始建构四肢与身体的协调性。这个阶段的小小孩,对他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爬”行的练习。在“爬”行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开始感受他的肢体、关节、手脚等部位的协调平衡,这个阶段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你让他“爬”得越多,就越容易刺激他大脑神经的联结。

至于4~6岁的孩子,正处于统合能力的开启期,对他帮助最大的活动课程即是“追、赶、跑、跳、碰”。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已经学会走路,大脑已经完成基础的统合能力,孩子需要的是借由像“追、赶、跑、跳、碰”这类难度稍高的肢体协调动作,来刺激大脑细胞,让他的统合能力可以完全被打开。

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是最强的,当孩子的好奇心产生时,他的专注力会瞬间活化大脑细胞,使大脑细胞的轴突纤维生长出突触,形成更紧密的网状神经通路。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是他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大脑神经统合能力被开启时最重要的成长动力。

但孩子开始对探索产生兴趣与好奇心时,却常常在家长及老师求快、求方便的要求下被剥夺了。例如当孩子自己学穿运动鞋时,鞋带系不好,做父母急着要出门,就帮他系鞋带。久而久之,孩子没有自己系鞋带的机会,到他七八岁进小学时,会因为手指精细动作的统合协调能力不足,还是系不好鞋带。看到这种情形,父母常反过头来责备孩子,却忘了在孩子有强烈好奇心时,因为自己的错误观念,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小喂饭给孩子吃也是同样的例子,这不但剥夺了孩子使用碗筷的机会,而且也剥夺了他们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

父母常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学习加入太多主观的意见,譬如说,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提早学习过多的才艺,无形中限制了孩子思考创造的空间。孩子行动的机会也常被剥夺,造成孩子操作(玩)得太少,但游戏活动往往是创作之源,玩得少无形中影响了他未来思考创新的能力。

7~12岁的孩子则正处于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所谓的基础能力,就是阅读能力、思考力、创造力、判断力、人际沟通互动等能力。孩子的未来要能发挥出较高的成就,就必须在这个阶段,针对这些基础能力下功夫,换句话说,这个阶段是孩子培养基础能力的最佳“黄金学习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大脑的统合协调能力已经完成,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五官感觉,也都渐趋成熟。因此,7~12岁的孩子,已经不像4~6岁的孩子那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孩子在此时期的好奇心已逐渐递减,所以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持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的好奇心,延长他保持好奇心的时间,让他有更多时间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瞬间的专注力,刺激孩子大脑细胞的活化生长。

7~12岁不但是基础能力的建立期,也是价值观和初期人格的建立期,许多学习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所以,在教育的观点上,如何激发“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家长只会给孩子过多死记的基础知识,要他不断地记忆、背诵知识,这种过程到底开发了什么?这个阶段的学习模式一旦建立不好,等进了初中后,巨大的功课压力,孩子肯定天天顶着星星出门又顶着星星回来,这种无趣的学习、生活模式,就变成他们的宿命了!

13~18岁阶段是孩子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自主性地开始与家庭疏离,甚至可能进一步与家长产生个性叛逆的冲突,他在意同学、朋友的关系,喜欢听同学、朋友的意见多过听父母的建议。

这个时候,拥有完备且丰富的基础能力,反而有助于孩子在与同侪相处时发挥自我的潜能,且在自我人格的建立时能较健全、不偏颇。在此阶段,当孩子对某些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时,自我的主动学习动机就会被启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记忆力亦随之增强。所以孩子在7~12岁时,千万别扼杀了他们对事物的学习兴趣,以免孩子在13~18岁本来应该发挥人际沟通、领导协调、思考判断、创造力等能力时却无法发挥,到那时父母做再多的努力,恐怕也来不及了!

当孩子进入学习黄金期时,我们如何延长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的兴趣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呢?及早以这些方法培养孩子的基本功,将让孩子们永远保持乐于学习的状态,甚至提早发挥个人的才能与潜力!以下列举了大脑理论研究出的可以让家长使用的5种方法:

1.阅读: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源泉

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研究,阅读能力越强的人,他的记忆、理解、判断、思考等能力会相应提升,他的大脑潜能也越容易被开发出来。因为通过大量阅读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力,记忆力也随之增强了,孩子通过不同种类的书籍,接触了不同情境的描述,这些都能刺激右脑图像式的想象空间。故事中起伏的情节,例如觉得主角好可怜等内容,也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情绪感官空间,让孩子的感受力变得越来越敏锐,这些都有助于大脑细胞的活化生长。

国际学生评估组织建议,每个孩子一年平均至少需读25本书!这是一个基础的要求!而这25本书必须都是课外读物,而非学校的参考书籍,且种类要尽量多元化,因为不同种类的书籍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与理解,只看同一种书籍只会不断地刺激他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唯有多元化的书籍才能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刺激,进一步刺激他的大脑活化与轴突的联结。

2.思考:孩子的首要学习习惯

思考有别于记忆,记忆只是把数据放入大脑中的知识数据库,当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并没有太多刺激大脑、活化脑细胞的功能。换句话说,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就是开发他的学习能力与举一反三的灵活思维。思考能力一旦被开启,孩子便懂得如何运用数据、比对事物、分析与解析文字,大脑自然变灵活,人也就变聪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过是看他愿意考几分,以及想要学到什么程度罢了!因为只要他愿意,成绩自然就会进步。

不管是什么样的能力,都在“思考”的范畴内:决策判断,要思考;逻辑推理,要靠思考;即便是人际关系的拿捏与掌握,也要思考。所以,思考是学习各种能力的基础,一个不懂得思考、不会思考的孩子,是不可能发挥也不可能拥有任何卓越能力的。思考与创意密不可分,绝妙的创意绝对是思考下的产品。

3.运动:孩子的能力来自身体力行

国外的研究者也发现,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大脑衍生出一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它是促进脑部学习、记忆、思考,加强突触联结的蛋白质,同时对神经中枢的发展也不可或缺。所以,运动可以让人的头脑更活跃。运动不是偶一为之的“动”,而是要建立固定、长期的运动习惯。

一方面,孩子不像大人,当他在生活或学习上遭遇到挫折时,并不懂得如何去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如果孩子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便能帮助他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与我们在运动之后往往觉得神清气爽、头脑清明,所有的郁闷似乎都一扫而空,是同样的道理。

另一方面,在剧烈运动时,肺活量的需求大增,通过呼吸运动,大量的氧气进入肺部、大脑,为促进大脑细胞的快速活化与联结提供了许多的养分(氧)。反之,脑部缺乏氧气的供给,将导致昏睡与植物人状态的产生。学校常常将体育课牺牲掉拿来上英文或数理化,真是戕害孩子的健康!建议家长们应提早建立孩子的运动习惯!

4.艺术: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艺术,并非指的是让孩子去学画画技巧、死记钢琴键盘或是硬记小提琴指法等狭隘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培养,是指更广泛地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

什么是欣赏“美”的能力?泛指通过五官的刺激,给予孩子看、听、嗅等感官的品位。“小”至从生活中的学习,像是带他去买衣服时,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借由色彩感官的练习,也是培养他欣赏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大”至让孩子去欣赏画、学钢琴、听音乐、看电影等,目的不是让他学习一种“技能”,而是让他经由艺术的沉浸,让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感去刺激大脑细胞,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让他产生好奇心与形成专注力。专注力一旦产生,就会产生化学分泌物,让脑细胞的轴突纤维快速生长,产生突触,他的大脑网状线路更加紧密。

5.多变的环境: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最后,就是多变的环境。这里指的是让孩子尽量多去接触大自然,其原理如同艺术一般,可以提升大脑五官的活性与敏锐性。平常我们的孩子多生活在都市丛林中,不论是上学到学校,还是下课回到家里,每天走的都是同样的路线,生活一成不变,街道的空间也是他所熟悉的。

常常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对周遭环境产生新鲜感,例如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去户外亲近大自然,游山玩水,听浪涛声。美丽的风景可以刺激孩子的五官敏感性,让他欣赏多变的色彩、空间,也可以达到活化脑细胞的作用,并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关系。房间的摆设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做一点改变,如果奢侈一点,就带孩子出国,让他沉浸在异国文化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黄金学习期是在他7~12岁的阶段,而父母的目标又是要让孩子以后有成就,那为什么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他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呢?当我们了解到21世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思考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判断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时,何不及早培养孩子这些能力?借由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个人专长,并开发出他卓越的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