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彩纸张的干湿度问题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我写文章的话题很多时候来自于我的学生,他们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大体来说是千篇一律的,但要仔细分析却又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建个免费群来指导她们的原因。和他们讨论水彩,总是会发现那些以前写过但还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没有提出来之前觉得不是什么问题。但一经提及,才会发现,哦!原来你们这方面的经验是如此匮乏。

今天一个新进群的同学带来这样的问题,她知道自己大部分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因为水平所限而暂时奈何不得。比如用手工晕染制造渐变,比如不敢用水,怕失去控制。比如知道这是错误但还是会那样画。我说意识到了问题为什么还会那样画?她说管不住自己的手,画着画着就变样了。

其实,意识得到问题是好事,就像知道错了总比不知道要好(还有种难教的是知道但不承认),能不能及时纠正是第二步。这种问题的根源是大脑和手不在一个频率上。这是一种特别拧巴的现象,生活中类似的情形也不少见:你知道多吃甜食会长胖,但一旦吃起来就控制不住嘴;你知道不锻炼身体素质会下降,但吃完饭你还是愿意窝在沙发上玩手机;你知道别人给你提意见是出于好意,但还是会忍不住对他充满敌意;你知道和某人不会有结果,但看到他喜欢的衬衣还是想要买下来送给他。

我们的五官感受到并通过手脚执行出来的动作或行为,在和大脑形成的指令并不一致的时候,从我们身上看到的就是一种矛盾的、拧巴的行事风格。画画尤是如此。

那么来说说具体的问题。

水彩画,到底是水多还是水少好呢?我记得在《水彩画里的相对论》里提到过,在广义的绘画中,相对概念是无处不在的,理解并执行它们,绘画水平才有提高的可能,才有进步的空间。从用水量来说,如果一幅画里有需要大量用水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也应该有)少量用水,甚至用干笔、枯笔去表现的地方。哪怕干湿的分配比例是9:1。这就是我们说干湿结合,丰枯有度。

那么她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水少的情况下,我可以把局部控制得比较好,我能在它干之前,把它们涂刷到位,还看不到什么痕迹,但为什么完成后怎么看都不像水彩画?“这个问题里面充斥着很多认知层面的错误:首先,我们看这样的习作,它一定会是因为水分的缺失而没有水彩画的味道,看起来更像彩铅,还不是水溶性的。第二,水彩画如果没有水渍、水痕,没有因为水的特征而产生的一些肌理,它同样会让人看不出水彩画的韵味。第三,水彩画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忌讳通过手工涂刷做过度或渐变的。第四,初学者所谓的控制,是让少量的水在小范围内,快干之前,实现自己的目标效果。全程干预,不允许意外发生。第五,怎么能在画完时保持画面的协调,保证画面的均衡感?

那么反过来,水多会怎样?我们来看看如果摒弃精准而有效的控制,狂放地进行大面积涉水是什么局面?还是用罗列的方式说明。

首先,水多就意味着颜色在画面中会走得比较奔放,这种奔放,有时候我觉得也可以描述为四溢或流淌的状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落笔之前想好了吗?还是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出什么样算什么样?第二,因此形成的水渍水痕,是它们应该出现的位置和应该有的样子吗?如果不是,干了怎么办?第三,基于第一和第二点,如果画前没有对画面做好解析,没有做好预设预判,那么一旦水墨入画,多数人会紧张、发怵,茫茫然,导致顾此失彼,手足无措。然后开启一个恶性循环,直至全局失控后被迫放弃。第四,如果阶段性的画面达不到预期,那些因为水分过多导致的意外,是不是都该被我们嫌弃并在后面强制扭转的呢?对水渍我们应该有认识我曾写在《水之于水彩的意义》一文里,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

从大的方向来说,单就用水是多是少就让很多同学拧巴不已了。从上面两段问题描述来看,似乎各有各的利弊,各有各的得失。所以,控水就成了水彩画技法里的最核心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心得是:大水是桥梁,小水是沟渠,承载的是各种不同浓度、饱和度的颜色,解决的是这些颜色在画面中流动及走向。

绘画中控水面对的实际问题是:深谙画面中的虚实分布,进而对相应部位施加不同的干湿度。或者同一个部分在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干湿度,以匹配对象的刻画深度。

比如,一簇欧月,大小远近共五朵。远景的几朵从头至尾都应当处于多水湿润的环境中描绘,可与背景同步。近景1-2朵,在铺色阶段多水湿润,与远景的几朵同步。在刻画中后期,逐渐趋于干画。在后期,近景的这一朵,尤其是某几个花瓣或者花蕊,可以非常精确的刻画,这时,要求画面干燥,但画笔及其包含的水色还是需要充足丰沛,它们相较其他花朵的刻画,区别在于对形准确性,色的精确性要求更高。

丰沛的水分是个什么概念?在实操中,它绝大部分是指:用比较多的水,让画纸处于比较饱和的吃水状态(让画纸充分的吸入水分,类似海绵原理),让水渗入纸的体内,而非停留在其体表。这种状态下纸张会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作画时就会相对从容。并且,在此状态下,头一两遍设色及调整的空间会比较大。水大,但没有被纸吃透,而还在等候被纸吸附时被施以颜色,这种操作无效性很高,因为颜料混进停留表面的水中,呈悬浮状,一是会被稀释,达不到预设饱和度,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很多色,但总是不够艳不够深的原因之一。二是容易被带走,不仅不能有效的停留在指定位子,还会被其他水分带到不该去的地方,从而形成无效用笔。

正确的下笔时机是在恰当的位置,施加了大量水分后,观察纸张的吃水状态,压低身体,偏水平逆光观察,纸面不再高亮度,而呈轻微反光,但趋于哑光状态时。这时的水不再是漂浮在纸张表面而是下沉并被大量锁定在纸张的体内。那么这时就是比较好的下笔时机。

不过对于纸张来说,它具备了作画的干湿条件,那么画笔里的水分及所含颜料的比例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