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
TUhjnbcbe - 2024/5/1 16:21:00
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128/5882212.html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章咪佳

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老师发言结束后,主持人陈永怡老师还没有来得及总结,一度哽咽了,盛老师讲到吴先生当时怎么给他用石青、石绿改画,晚年出去搞活动腿脚已经很不方便,是怎么和刘国辉老师手搀手爬山的……“盛老师讲得情真意切,这些细节让我脑子里很有画面感,也回忆起了我们跟吴永良老师相交的一个场景。前两年吴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潘老(潘天寿先生)的活动,吴先生非常尊重每一位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吴先生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的正气。”

作为潘天寿纪念馆的馆长,陈永怡希望能够通过一个系列的展览,体现出老先生们的这种精神的传承。

今天上午,“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之“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

吴永良先生(-),宁波鄞县(现鄞州区)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之一、美术教育家、中国意笔人物画大家。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得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名师真传。吴先生是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精于水墨写意人物,善作山水、花鸟,兼工书法,尤擅指画。20世纪80年代,吴永良先生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功,对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当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背景转变,面对传统笔墨如何表达新时期社会面貌和精神状态这一问题,“浙派人物画”孕育而生。

此次展览通过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吴永良先生的视角,展现其对中国人物画笔墨特质的思考以及传统人物画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探索。

此次展览共分“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四个部分,通过吴永良先生的个人视角,一窥浙派人物画的时代历程,感受吴永良先生在探索意笔线描道路上的良苦用心,亦可见吴永良先生在指墨、色彩上的绝妙拓展。

这场纪念吴永良先生的展览,是潘天寿纪念馆独立策划的“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的第五回展览。“记得先生”系列展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群体的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曾师从这些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说,“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凸显了这是一个艺术传承、教学传薪的展览。

“吴永良先生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肖像、以《华夏颂》为代表的大型意笔人物画,以及他一系列指墨画、诗意画、书法等,都展现了先生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强烈情感,也展现了他对传统笔墨的精湛运用和创新突破。

他把毕生心志,都投入到中国人物画造型与语言的探索之中,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人物画史上也是别开生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吴先生还是一名真正的美术教育家,他投身教学一线数十载,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后辈,为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画学院的书记和副院长韩璐的心里,吴永良先生是一位为人有风骨,为艺很风雅,为教非常有风范的老先生,“吴先生以前经常跟我讲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先生潘天寿,他跟我讲潘天寿先生在艺术、为人上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今天秉承先生们的足迹在不断地发展和推进中国画教学的过程中,也从一代代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才是画外传承的、绵延不断的真正的传统。”

吴永良老师的女儿吴红薇女士也非常激动,“当一幅幅为老先生们的照像一一上墙后,整个展厅都充满着父亲对他所敬仰的先生们的深厚情感,和他对艺术的鲜明态度与执着追求。我们被感动着,也被温暖着,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这个展览也是对他最好的一种纪念。”

作品欣赏

习艺岁月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强化性格”

年吴永良先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入学时正值中国画分科教学实验期间,而浙派人物画第一代老先生们正在探索人物画在新文化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因此,吴永良的艺术成就与美院国画系改革以及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求学期间,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等诸先生们言传身教,以及对学生真诚的情意和关切,一直让吴永良先生牢记心头,深受感动。这对他的艺术风貌以及人生性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他不断强调笔墨人格不可分的重要原因。

吴永良《白描鲁迅》年大片的草地和密匝的枣树叶以双钩白描表现,墨线不分浓淡,但有干湿之别,以避免呆板僵硬的弊病。要想生动贴切地描绘出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伫立歇息的后园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就必须潜心研究白描运笔用线时微妙的变化及其内在美感,须有苍劲、朴拙、含蓄、内敛的韵味,才能与主题吻合。因此,我特别注重鲁迅头部五官尤其是眼神的刻画,身躯、长衫、衣纹的处理,以及草地和树叶疏密层次的表现。面对《白描鲁迅》,潘天寿先生在审阅时说:“以白描手法表现鲁迅形象,最切合鲁迅精神,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真正的中国画。”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激动地称赞:“你们看那些枣树的叶子,好像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呢!”

吴永良《水乡集市》年表现江南水乡风俗的画面构思在我心中酝酿已久,当我用铅笔在泛黄的新闻纸上画草图时,心目中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便一一呈现出来。比我低一级的徐英槐同学后来时常提到,当时见我对着空白稿纸将生动有趣的人物场景逐一画出来,感到极其有趣和钦佩。稿子画好之后即用温州皮纸拷贝,勾好墨线,画成一幅清新淡雅、表现江南春色、富有水乡风情的工笔淡彩风俗画。

笔墨与生活

“东涂西抹总关情”

吴永良先生曾回忆潘天寿先生讲课的情景,他说潘天寿先生讲授画论时,从不就画论画,总是畅谈生活中种种人情事理,从中启发学生,感悟画法,归结为画理。

受潘天寿先生的影响,一直以来,吴永良先生都在强调创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他认为如果缺乏感情,没有精细入微的体察,光凭谙熟老练的笔墨技巧是难有成效的,只有画家自己动了感情,即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时才有可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吴永良先生在求学之时便深知取材生活的重要性,他创作了大量的水墨写生和速写,从而能更为得心应手地表现人物作品的配景,丰富画面的意境,增添表现力和笔墨效果,同时融入长期风景速写的感受,使所画山水和人物颇具自然景色的美感,而无一般中国画难免的技法习性和手法套路之弊。这一理念无疑为吴永良此后意笔线描训练的提出打下了扎实技术基础,也是整个浙派人物画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秘诀。

吴永良《浪里生涯》年

吴永良《童趣》年我素来喜爱儿童,因为儿童的天真烂漫和纯朴率真的天性之美最为珍贵,没有成人世界里难以杜绝的虚伪、贪婪、欺诈、暴虐等邪恶现象。每当看到孩童们的小巧身影和稚拙神情时,便会令我回到儿时岁月的舒畅欢快之中而画兴倍增。所以心中时忆童年乐,笔下常是江南情,数十年来已成为我在艺术追求上予人深刻印象的美好语境,也借此寄托着我的人生愿望,并希冀由此呼唤人类应有的真情与良知。

以线立骨

“放笔挥写意自如”

吴永良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当时的专业素描训练在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上与水墨写意的技法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使得造型能力和笔墨技法两者长期脱节。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吴永良先生率先尝试在专业素描与水墨写意之间进行意笔线描训练的教学实验。

吴永良先生还不忘潘天寿先生的教诲,他认为,潘天寿先生之所以在艺术上追求“强其骨”“笔力扛鼎”,正是其对于线之性质、特点及其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上深刻而明白的理解。因此,吴永良先生以潘天寿先生对线描技法的解析为主轴,在意笔线描和水墨写意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找准了方向。

意笔线描的训练模式能够将传统的笔墨、用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既具有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也通过笔线的变化使线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吴永良先生认为,速写对于意笔线描的重要性是绝不能忽视的,速写能养成敏锐而整体的观察力和简练而迅捷的表现力,这都恰好符合意笔线描的特性与需要。故吴永良先生在探索意笔线描之时,绘制了大量速写作品,旨在使学生通过难度较大的意笔线描写生训练,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在线条组织和运笔方法上也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顺利过渡到水墨写意阶段,使造型和笔墨的基础训练自然地衔接并融合起来。这无疑是中国画基础教学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后来也推广至全国。

吴永良《人物速写》

吴永良《意笔线描》

笔墨与人格

“做好人,画好画”

潘天寿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绘画艺术为己任,在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之时,致力于民族特性与民族风格的追求,为此,他也特别注重人品修养。吴永良先生对潘天寿先生在年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记忆犹新,潘老认为,“只有首先学好做人才能学好中国画”,日后的教学中潘老也同样不断告诫大家“画格即人格之投影”“品格不高,落墨无法”,注重气骨与境界。

画品与人品并重已然内化为吴永良先生的人生信条。吴永良先生为人善良耿直、谦和深沉,向来鄙夷那些麻木不仁、投机钻营的人,始终坚守本心、实事求是,待人接物无不一片赤诚,强调为人须有骨气,即应有高尚之思想情操和精神品格。也正因此,吴永良先生将艺术家的修炼概括为两层:一是坚持技艺和学识的日积月累,以增强作品的学术性;二是冶炼自身的精神,净化并升华心灵,以加强作品的感召力。

“文为心声”“画如其人”,吴永良先生一生践行潘天寿先生“做好人,画好画”的教诲,强调为人须有骨气,作画则贵有骨气,只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品格才能厚实作画的功力根底,二者缺一不可。而吴永良先生笔下的诸位大师,无不体现出鲜明的骨气,这都是吴永良先生真正佩服的学者、艺术家,也正是在其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之下,才能让自己的笔墨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

吴永良《芜园梦萦——吴昌硕像》年

吴永良《杏子坞老农——齐白石像》年

吴永良《栖霞暮霭——黄宾虹像》年

吴永良《雷婆头峰寿者——潘天寿像》年

吴永良《无声中国的呐喊者》年

展讯

展览日期:10月1日——11月22日(周一全天、周五下午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