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章老子指出,大道是无法用五官和外在的身体直接感知的,具备“夷、希、微”的特点,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无空间感,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以“观”大道,方知其中的“象、状”。帛本提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本章的看点。古、今之异,孰是孰非?
正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夷:看不见。希:稀少。微:小之意。不:表示否定;不是这个东西,不是这个样子的。绳:绳为绳索,两股交叉,也有绵绵不绝之意;一说为黾[mǐn],转意为冥,也能说通;总之有绵绵不绝,通向幽远不可见之象。御:掌握、驾驭。纪:散丝的头绪,通于“统”。
直译
用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用耳朵听,却听不到,叫做希用手抓挠,却抓不到,叫做微这三个东西无法去进一步的追究所以把这三个东西混为一个东西往上看,上面并不明亮往下看,下面并不暗昧渺茫啊,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要重新回到无物的状态下才能认识到道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这就是还没有形成物的时候的象这就叫做“惚恍”从前面看,看不到头从后面看,看不到尾要用上古传下来的道来把握今时的有形万物能知道上古的最初始这就是把握了道统。
绎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用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夷,在金文之中,就是一支箭,射出去,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曰远,射出去很远,看不见,表示大道有种夷的特点,很深远,无法用眼睛看到;二曰直,笔直向前,转意为平坦笔直,所以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夷道若纇”。
听之不闻名曰希:用耳朵听,却听不到,叫做希。表示,大道有种希的特点,无法用耳朵听到的。联想:大音希声。可见,这种听不到的声,叫作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用手抓挠,却抓不到,叫做微。表示,大道有种微的特点,无法用身体感受到,用手触摸到的。联想: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三个东西无法去进一步的追究。这三个“夷希微”,不能再进一步追究下去了,已经到了思维的极致。用语言表达到了极致。故混而为一:所以把这三个东西混为一个东西。其实意思是不可分离,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特征。一,是一体整体的意思,无法分开,或者尚未分离。好比太极的时候,阴阳是没有分开的,都在一起,没有分开过。但是内部还是具备阴阳,所以才能孕育出“象、物、精、信”。其上不皎:往上看,上面并不明亮。其下不昧:往下看,下面并不暗昧。这是何意呢?因为在天地格局之中,有阳光从上往下照,所以,上面一般是明亮的,下面一般是暗昧的。用不否定之,这是一种遮诠法的修辞,其实是否定了道为天地之间的有形物质。所以不能用明亮或者暗昧来形容她。
绳绳兮不可名:渺茫啊,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无法用任何有形物质的名来给他命名。复归于无物:要重新回到无物的状态下才能认识到道。是谓:这就叫做。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之象:这就是还没有形成物的时候的象。联想到“象、物、精、信”,所以说是,象在物之前,大道先演化象,才到物。再联想:象帝之先。可见象最早孕育在混沌之中。是谓惚恍:这就叫作“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从前面看,看不到头。随之不见其后:从后面看,看不到尾。这也是类似后世人起名为“遮诠法”的修辞。总之,不上不下不前不后,否定你的任何对他的有形有质的想法;一有有形的想象,就错了。说似一物皆不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要用上古传下来的道来把握今时的有形万物。要能把握住古时候的道,才能驾驭现在的有,适应现在的世界。这里注意到,帛本老子在这里与通行本老子有个本质区别:帛本老子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执今之道和执古之道差别甚大,那,哪个对呢?我们从《道德经》的思想看,该如何去把握呢?《黄帝内经》曰:“将从上古,合同与道。”从这里看,应该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是,要注意到,《道德经》有句话,叫做,敝则新。敝,为破旧,为传统;但是不学习继承传统,也就无法有新的东西出现。中国人注重时间节律,如六十甲子,30年为一世一代等等。一般而言,30年会有个大的变化,就好象从80年代初期电子技术的最简单的4位cpu技术发展到智能手机,正好30年左右。随着现在的64位A7cpu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海量信息成本很低,谁都可以轻易获得,历史正在或者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就好像是我们现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