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钟楼区奔卜路附近,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90后女孩,每天上下班都独来独往,戴着口罩和帽子,从来都看不到她主动和旁人说话。
曾经有年轻帅小伙走上前搭讪,在自我介绍时,对方一听到要介绍职业,直接扭头就走。
这个姑娘从事的到底是什么职业,为何如此神秘?
她叫李淑萍,是一位90后入殓师。
图
李淑萍正在接受采访
入殓师,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职业,对他们而言,为死者整理遗容、穿好衣物,都只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工作。
真正有挑战性的,是对那些不幸出车祸或者跳楼去世的死者进行处理。
入殓师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生前面容,进行缝合、敷蜡等步骤。
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许多不成文的规矩。
因为长期和去世的人打交道,这些入殓师被旁人觉得“晦气”,所以他们不能参加节日庆典,也不会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告知他人,从来不和他人握手。
这一切,只是为了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正是因为选择了入殓师这一职业,就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单寂寞和他人的误解。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也导致了有从业者都是中年人。
年出生的李淑萍,在这群人里面就显得很抢眼。
或许大家也会好奇,为何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会从事丧葬行业?
图
李淑萍在工作中
长相清秀、看起来有些小鸟依人的李淑萍,胆子可不小。
李淑萍从小便十分勇敢,还喜欢看恐怖片追求刺激。
毕竟若是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直面冰冷的死者,连进入停尸房都做不到,
李淑萍还谈到自己小时候看见村里有人去世,便会有专门的人员对死者进行梳妆打扮。
别的小孩儿都躲得远远的,就她觉得很好奇,站在外面一直看给死者修整和入棺。
在阴冷的停尸房内,入殓师们正在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在送逝者最后一程,是在行善积德。
入殓师们工作的场景,给李淑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高中毕业后,李淑萍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瞒着家里人,悄悄填报了殡仪的相关专业。
9月开学后,李淑萍进入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开始学习防腐整容。
图
长沙民政职业学院校门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家里人得知后起初十分震惊,震惊过后自然就是强烈反对。
家里人始终想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女孩子怎么会突发奇想要去从事殡仪工作。
一向有主见的李淑萍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由于一切已成定局,李淑萍的“先斩后奏”让家人措手不及,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
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以后,由于从事殡仪工作的人员实在太少,学校便安排李淑萍到常州市殡仪馆工作。
图
常州市殡仪馆
那进入常州市殡仪馆的李淑萍,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呢?她的答案是否定的。
对自己的工作,李淑萍是这样进行评价的:
在工作的时候,我从来没把他们当作一个冰冷的物件,因为在一天,或是几个小时前,他们可能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在这里,他们只是状态不一样了而已。
李淑萍说,她学的是防腐整容,面对的遗体基本都是非正常死亡的。
也就是说,这些死者大多数都是死于车祸、坠楼等意外。
图
李淑萍在进行工作前的准备
对这些遗体处理的过程,包括了净身、穿衣、整容、化妆、入殓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费时费力。
至于正常死亡的死者,就比较简单,只需要化一个凸显血色的自然妆就行。
因此李淑萍直言,自己和同事最害怕的就是遇到意外身亡的人,因为工作量太大了。基本上,李淑萍平均一天只能缝合一具遗体。
那些需要李淑萍处理的遗体,常常需要用到一些特殊材料进行缝合和敷蜡定型。
修复完成之后,还要再调油彩、上妆,尽可能还原死者生前的面貌。
在修复遗体的过程中,入殓师需要对修复对象面部的五官比例和骨骼位置有着深入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修复好变形或缺失的部分。
有时候对于严重损伤的遗体,李淑萍和几个同事要花上一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处理完一具遗体。
只有缝合好残缺的部分,才能进行正常的入殓程序。
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李淑萍看到出车祸的死者,心里就直打退堂鼓,她自己和同事都没有信心能够修复好。
尤其是有一次,殡仪馆里送来了一位被吊车碾压身亡的死者,李淑萍虽然遇到过不少非正常死亡的对象,但是像这样损毁严重的还是头一次遇见。
她本想拒绝,但是家属特别伤心,甚至跪下请求他们帮帮忙。
李淑萍最后答应了下来,毕竟作为入殓师,李淑萍也想让死者最后一程能够完完整整的。
最后李淑萍忙了整整八个小时,中途一直不吃不喝,忙完就回到宿舍倒头大睡。
在面对镜头谈到对这份职业的一些看法时,从业将近六年的李淑萍也感受到了人们对入殓师的深深偏见。
图
李淑萍和记者握手
李淑萍说:“我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只有在大年初一才会休息一天。”
这样的作息错开了每天的早晚高峰,六点半开始自己的工作,最晚几乎要到十点半才离开。
每年只休息一天,这样也减少了自己的社交时间,降低了殡仪行业的存在感。
这也导致殡仪人员的另外一个社会性问题——他们几乎都不好寻求自己人生当中的另一半。
李淑萍在谈对象的过程中也闭口不提自己的工作,生怕把男方吓到。
图
常州市殡仪馆副馆长汤勇接受采访
不过据常州市殡仪馆副馆长汤勇介绍,这几年,殡仪馆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
这一现象说明传统的偏见思想已经在慢慢进步了,而且也利于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内部解决”单身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入殓师为什么会在社会上遭受异样眼光?
其实在全世界的丧葬文化中,入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古埃及人会把逝者做成木乃伊,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其在另一个世界复活。
在古代中国,人们讲究“事死如事生”,同样看重入殓。
从古至今,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对死者进行化妆,让遗体看起来与生前相差无异。
这也表达了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告慰和体面。
死亡,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古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很自然也很开明的,但是发展到今日,人们对于死亡却极为避讳,默默付出的入殓师反倒在社会中饱受歧视。
入殓师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逝去的生命,给予死者最大的尊重和关怀,让死者有尊严、有体面地走完最后一段路。
图
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入殓师形象
对于“你好”、“再见”、“一路走好”这样的字眼,入殓师们绝对不能提及。
久而久之,各种各样的避讳越来越多,迫使入殓师们形成了独有的职业规定。
或许这只是人们将对于死亡的畏惧和对人世的不舍离去,全都转换投射在殡仪行业的从业者身上,导致了人们对其敬而远之。
生老病死本是万古不变的定律,但死亡却被视作不吉利和可怕的事件。
人们为死亡贴上了太多负面的标签,甚至还衍生出许多与死亡相关的名词。
例如凶房、墓景房的价格远远低于正常商品房的价格,人们对阴曹地府的想象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各种鬼怪更是讳莫如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去避讳,例如小孩子和孕妇不能去参加葬礼,参加完丧事之后不能再去参加节日庆典等喜事。
在传统观念里,这些举动都会招致“不干净”的东西缠身,坏了自己和他人的气运,迷信封建鬼神的古人自然也就奉为圭臬。
然而回归理性,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点,更是下一个轮回的起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先贤庄子认为生死顺应着天地自然之道。
“生”作为一种令人喜悦的事件,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死”当然也可以,旧的应该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所以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却是箕踞鼓盆而歌。
对于死亡,我们若能有着坦然的态度,直面生死,或许我们就会对死亡不那么避讳,与死亡相关的殡仪行业似乎也就没那么令人生畏了。
殡仪行业发展到现在,有越来越多新鲜的血液注入,年轻人的占比大大增加了。
这也渐渐体现出新生代们正在打破传统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常州市殡仪馆副馆长汤勇认为,殡葬行业的相关岗位如今还是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的。
老一辈人慢慢就要退休,初代的殡仪人员已经老了,需要有新人来接替。
图
入殓师们
李淑萍虽然是年出生,但在殡仪馆已经工作了六年,算得上是常州市殡仪馆的“老人”了,从业经验非常丰富。
此外,汤勇还谈到由于殡仪行业的特殊性,指出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比较小。
民政部门也对殡仪人员有着专业化的要求,从事殡仪行业可以算得上要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儿了。
面对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全国各地对殡仪行业的需求也在激增。
那传统的殡仪行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终于有年轻人乐于接受的现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始建于年的上海宝兴殡仪馆。
当时东西方思想在上海激烈碰撞,宝兴殡仪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
图
上海市宝兴殡仪馆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殡仪馆之一,年12月18日,中国首支入殓师团队在这里隆重登场。
这也是入殓师第一次如此高调地出现在世人的目光里。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做此举动,是为了更深入地迎合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让人们理解入殓师服务的人文内涵。
宝兴殡仪馆的对外开放,也让上海的居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入殓师的日常工作。
人们在殡仪馆看到入殓师为死者修剪指甲、整理仪容、穿戴衣物。。
图
准备工作的入殓师
这样的日常举动让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入殓师对死者的尊重和关爱。
整个流程下来,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团队的温暖,以及死者有尊严、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敬重。
众人注视之下,入殓师不再孤独地面对冰冷的遗体,在殡仪行业上,这一举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宝兴殡仪馆也把整个入殓的过程称之为“故人沐浴”,旨在改变人们对入殓师的偏见和社会歧视,呼吁群众正常看待入殓师的日常工作,并对入殓师的默默付出进行理解和赞美。
图
入殓师团队正在工作
宝兴殡仪馆的入殓师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整个团队都经过了专业严格的训练,掌握了对死者的化妆技巧,对家属更是有着细腻的感情。
许佳萍,也是一位90后的入殓师,在宝兴殡仪馆最为年轻。
当初她刚开始走上这一条道路时,心里那关也过不去,久而久之,也就觉得那些故人可亲可感。
随着年首支殡仪团队的亮相,大家也渐渐改变了对入殓师的偏激看法,越来越多的殡仪专业相关院校也在全国各地设立。
比如前文提到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其开设的殡仪专业可谓是开全国风气之先。
年,该学院在全国破天荒地创办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这一举动史无前例,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家。
没有任何可用于教学的教材,也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吸取,长沙民政学院便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进行着对适应殡仪行业现代发展需求的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学院如今才形成的系统的教育方法。
创立之初,这个专业在大众眼里就是“烧死人”的,几乎没有哪户正经人家会拿自己孩子前途开玩笑,送到殡仪学院。
王夫之教授创办之后,前来求学的学生大多是孤儿,或者是为了拿到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当时的教职工几乎连大字都不认一个。
一直到了21世纪初,人们思想越来越开放,才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如今,该专业的录取比例大概是在1:3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一行业当成可以谋生的正当行业。
课表也慢慢从收尸、插花、风水、挽联等慢慢开始向现代化演变,如今已形成了6门工学结合课程,学院还自行研发了12本特色教材。
殡仪学院院长谭泽晶谈到学院的发展,殡仪学院现有专业教师20多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唐春霞也谈到,现在几乎全国各地各大殡仪馆的馆长,有三分之一都是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出去的。
然而即便是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截止目前,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对入殓师以及殡仪行业存在一些偏见。
一些社会调查也显示,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最难找到伴侣的行业莫过于入殓师。
对于入殓师来说,他们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为了让他人舒服,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每一行业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每个人应当尊重自己和彼此。
一个美好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能够自信地对其他人说:“我是和你一样的,我在各方面是和你平等的,我和你一样有权利生活得很好,有权利过丰富的生活。”
这句话对殡仪人员来说,也不例外。
-完-
参考资料
1.红星新闻:《90后美女“遗体整容师”:面对的都是非正常死亡遗体,不敢对外人言职业》
2.北青网:《90后入殓师:执意选择殡仪专业,“职业其实挺有意义”》
3.燕赵都市报:《女入殓师见人不敢主动握手:工作很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