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3步骤养成你的志趣兴趣在不确定的时代
TUhjnbcbe - 2024/10/27 19:52:00

今年是刘磊工作第3个年头,3年间跳槽5次,行业跨度大,始终徘徊在初级岗位上不去。

最近他又痛苦地想转行了,我问他为什么跳槽这么频繁?刘磊说:“我想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但我发现入行超过半年我就没兴趣了。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太痛苦了。”

同样工作3年的小真,本职工作是民宿策划,从大学开始学摄影,边工作边兼职拍摄。现在已经成为独立摄影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都是追求兴趣,为什么小真把兴趣玩成了事业,刘磊却坚持不到一年?

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出人的兴趣可分3个层次: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志趣兴趣。这个兴趣金字塔模型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兴趣只能维持3分钟,有的人兴趣广泛却无一精通,而有的人却把兴趣玩成了事业。

一、你的兴趣是3分钟热度吗

感官兴趣是基于五官的刺激,产生的即时兴奋感。比如有人喜欢打游戏、看电影、看小说;有人喜欢看画展、旅游、享受美食。这些都属于感官兴趣。

最容易3分钟热度的,就是感官兴趣。一旦外界刺激消失,感官兴趣也会消失。另外,感官兴趣对外界刺激的敏感阈值会越来越高。同样刺激的事情,可能时间长了,就兴趣缺缺了。

老打同个游戏,总吃同一种美食,很快觉得没劲,必须换着花样儿尝试,才能维持感官兴趣的兴奋感。

别说把兴趣当工作,感官兴趣连维持都特别不稳定。

有朋友看到小真的摄影作品,感叹道:“哇,这些照片太好看了,做独立摄影师太酷了。你收徒吗?不如带我入行吧?”

小真告诉朋友:“我做独立摄影师前,学习3年无收入,去年才开始有些经济回报,有时候1、2个月都没单,风吹日晒的,还要和甲方斗智斗勇,并没有那么艺术那么酷。”

朋友吐吐舌头表示被劝退,还是在企业上班更安稳。摄影?在圈外欣赏就行了。

小真朋友看到美好的摄影照片,激起了她的感官兴趣,但一听做摄影师这么辛苦,兴趣立马消失。

把兴趣当工作,首先得有匹配的能力。感官兴趣让我们当时很愉悦,但却无法让我们集中在任何一个事物上形成能力。

二、兴趣广泛却不精通,自觉兴趣需警惕“内尔纳效应”

相比感官兴趣的“本能反应”,自觉兴趣有了认知思维的加入,开始去学习和实践。

比如有人喜欢看电影,开始写影评;有人喜欢看小说,开始自己写小说;有人欣赏画画,就去研究艺术流派。

从单纯的感官享受,到让大脑思维加入,去琢磨、动手实操,于是能力就提升了;而能力又会反过来让我们有更大的兴趣,想要体会和学习更多。

此时,兴趣-能力之间的回路就打通了。

自觉兴趣比感官兴趣更加稳定,因为它不需要靠外界不停变化的刺激来维持兴奋感。而是靠内在的动力,让“兴趣-能力”的正向循环跑起来。

自觉兴趣让我们有能力去做感兴趣的事。但为什么我们总是爱好广泛,却又说不出来哪项最拿手?

英国学者贝尔纳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天才,但他却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涉足一番,就留给别人去创造成果。贝尔纳的失败,根源在于多次浅尝辄止,缺乏持之以恒,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小时候学吉他,入门很快,精通却难,吉他被丢在角落积灰;长大学英语,坚持3个月还听不懂说不了,于是放弃。兴趣领域涉猎众多却没有精通,就是中了“贝尔纳效应”。

为什么我们始终不能将兴趣坚持到底?

因为当过了最初的快速成长期,能力提升就迎来了平台期。此时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可进步还是非常缓慢。于是我们兴趣大减,很容易放弃,转而寻找新的兴趣。

能力提升过程中,这样的平台期会经常出现。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克服能力瓶颈,兴趣也不能长久维持。

刘磊每进入一个行业,前6个月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内容不难。他通过兴趣快速推动职业能力发展。但过了6个月以后,工作难度增加,能力发展遇到瓶颈,于是兴趣也减弱了。

虽然刘磊的兴趣层级已处于自觉兴趣,但他没有用兴趣持续推动能力升级,反而因为能力瓶颈,认为自己对该领域没有兴趣了,早早放弃。寻求其他新的兴趣领域,重新开始。

于是3年过去了,他仍旧在各行业的初级阶段徘徊。

不仅仅是职场新人会遇到能力瓶颈而放弃,当我们经历调岗、晋升、换领导等工作变化时,也很容易因能力不足而感觉自己“失去兴趣”,重新寻找其他方向。

于是我们拥有了很多“兴趣”,却始终没有在哪一项做到专精。

三、找到志趣兴趣,获得持续精进的内在动力

拥有自觉兴趣的人兴趣广泛,喜欢什么就能躬身入局,却很容易因能力瓶颈就无法坚持。那些高手是如何将兴趣维系一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的?

答案就是,选择符合自己志向和价值观的领域。

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实验多次才找到适合做灯泡的材料,是因为他期望“揭示大自然的奥秘”;霍金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是因为他想“探究宇宙的秘密”;古典老师致力于生涯规划事业,是因为他崇尚“智慧、助人和自由”。价值观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是我们内心判断事物的标准。它无关对错,只与个人感受有关。

小真在民宿做策划好好的,为什么要选择做独立摄影师呢?

因为她的价值观是“审美、创意、自由”。在民宿做策划虽然也能实现审美和创意,但始终给不了她自由,所以小真选择成为独立摄影师,并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个价值。

当我们做的事,能获得真正想要的价值,就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推动更大的兴趣投入,从而实现兴趣-能力-价值兑换的正向循环。这就是志趣兴趣。

志趣兴趣有了价值观的加入,让我们可以保持在一个兴趣领域里,持续地专注、精进、克服困难。

把兴趣养成志趣兴趣,甚至成为事业,并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它是在困境中咬牙坚持,在挫折中无数次想放弃,但想一想初心,抹干眼泪仍旧继续死磕的状态。

为了实现自由,小真一边上班一边学习摄影,在没有收入的前3年,也保持潜心研究。从前期接企业活动的单子,到中期做品牌形象片的拍摄,到最后成立工作室。志趣兴趣就像一个飞轮开始慢慢旋转,越来越快,带领她奔向更远、更深、更广阔的未来。

因此,拥有兴趣-能力-价值循环的志趣兴趣,是我们培养兴趣的终极目标。

四、3步骤养成志趣兴趣,让你的兴趣飞轮转起来

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都希望锚定热爱的工作,把兴趣培养成志趣。怎么做到呢?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介绍,要把兴趣养大,有3个步骤:

1.沉浸在兴趣带来的感官享受中

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兴趣测试做了一大堆,还是挺迷茫。

这是为什么?因为你对兴趣的概念只停留在“想象中”,五官身心都没有实际地感受过。

所以,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沉浸到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中去体验。

比如小真的朋友想学摄影,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小真去拍摄现场、暗房观摩,看一张美丽的照片是如何诞生的。如果想学英语,最好去线下英语角呆几天。

又比如我想学生涯,早期看很多生涯方面的书,看生涯规划师们的成长故事,还自己去体验了一次完整的生涯咨询。

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兴趣领域中,包括2个方式:

(1)进入该领域的兴趣或职业圈子。亲眼目睹已经在学习的,获得阶段性成果的人都是什么状态。

(2)直接体验该领域的产品或服务。看自己对这个领域的事物是不是非常好奇,体验后是不是更有兴趣。

如此,才能让自己“饱受刺激”,激发出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动力。

2.尽快掌握更多知识,转化成自觉兴趣

趁感官兴趣正浓,你的身心叫嚣着:“这太美好了,我要学这个!”赶快去收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培养该领域能力的过程。

比如小真的朋友学摄影,可以先询问看哪些书入门,如何挑选合适自己的器材,新手小白如何练习,期间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等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概览,机会风险都了然于胸,而自己还是有想去试一试的动力。甚至,已经开始小步尝试,发现自己有能力做好。

此时就已经进入“自觉兴趣”的层次,成功把3分钟热度的一时激情,转变成更稳定的兴趣爱好。

在这个层次,切忌以下行为,谨防把兴趣养死:

(1)切忌一知半解就行动。对该兴趣领域没有做系统的了解,对学习方法、成长路径和可能遇见的困难一知半解,就贸然行动,看到没什么效果就放弃了。

(2)切忌把目标定得太高。学习英语1、2个月就希望口若悬河;健身4周就希望恢复窈窕身材;写作2个月就想能月入破万。目标定的太高除了短期内死磕自己把自己累死,另一个可能就是直接放弃。

(3)切忌止步不前。这里可能有2个情况:

第一,外部标准变了,自己能力够不着。针对这种情况,要正视能力不足的现实,明确新要求的实际标准,找出和自己能力之间的差异,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并执行,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找回兴趣。

第二,外部要求一直不变,缺乏挑战感觉乏味。那就要自己给自己设定新要求,提高标准。比如现岗位工作内容都熟悉了掌握了,暂时没办法增加新的工作。可以和领导申请进一步的挑战,或者把现有工作提高标准,激发新挑战下的兴趣。

3.兑换价值,让自己保持持续精进的动力

如果要让自觉兴趣能持续精进,在开始能力积累的初期,就需要将目标和真正看重的价值观绑定,并为目标设定阶段性小目标。

关于目标和价值观绑定,也有2种情况:

(1)价值观不明确

比如学英语,只是想让口语变得好一点,或者不荒废度日。多好叫“好一点儿”,怎么样叫“不荒废度日”?

因为缺乏具体目标,学了没有用武之地,就没有价值反馈,往往这样的兴趣也无法维持长久。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挖掘培养这个兴趣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工作需要,必备技能?充实业余生活,掌握一门语言?学会后可以看原版书籍,不带字幕看电影?

如果是有实际用途的目的,那学以致用就是最佳方案;如果想充实自我,那就需要想一想学了以后怎么用,可以让自己感受到这份充实。

(2)价值观冲突

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会混合好几个价值观,但同一件事可能没法同时满足。

比如刘磊的例子。我问刘磊:“你期望从感兴趣的工作中获得什么?”

刘磊说:“新鲜感、成就感、薪资。”

刘磊频繁跳槽确实符合他的“新鲜感”价值观,却不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和高薪”。而在一个岗位呆久了,“新鲜感”就满足不了。所以他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此时,刘磊真正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呢?他想了想说:“成就感新鲜感薪资。”

为了实现更重要的成就感,刘磊须适当降低“新鲜感”的重要性。因为想要获得成就感,必须在一个领域深耕,做到优秀。

当我们的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彼此冲突,就需要给价值观排序。让目标和真正重要的价值观绑定。

刘磊反观现在的工作——房地产行业营销策划。营销工作本身就需要创意和变化,只要他降低对“新鲜感”的期望值,不再通过转换行业这样剧烈的变化来追求“新鲜感”。现在的工作其实就能满足他对“新鲜感”的需求。

而他只要将自己的目标聚焦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营销领域做到优秀”,就能与最重要的“成就感”价值观挂钩了。

如此一来,大目标有了,阶段性目标也自然浮现:通过一个个不同营销项目的挑战来获得“新鲜感”,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渐拥有“成就感和薪资”。

这样,刘磊以为自己丧失的“兴趣”,又重新回来了。

只要我们拥有与最重要的价值观绑定的目标,再将目标拆分,一步步实现;每一步实现,都是一次正向的价值兑换,就能让兴趣-能力-价值的飞轮转动起来,一直带着我们持续前进。

总结:

古典老师说:兴趣并不是一种天生的属性,而是一种自我管理技能。

想要获得志趣兴趣,在某个领域深耕,我们就需要将兴趣-能力-价值兑换三者形成正循环,这个过程有3步骤:

1.亲身体验,沉浸在兴趣带来的感官享受中;

2.尽快掌握更多知识和能力,转化成自觉兴趣;

3.目标与价值观挂钩,让自己保持持续精进的动力。

古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志之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志趣兴趣,在摇摆不定的命运洪流中,跳出属于自己最坚定的舞步!

我是

青禾说生涯,品牌营销专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在职场打怪升级的路上,与你同行!欢迎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3步骤养成你的志趣兴趣在不确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