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云集了稀有金属及其附属行业、服务行业的顶尖专家。根据新疆有色集团部分退休人员提供的名单,从年实行职称评定以来年到年,可可托海共有被评为高级职的称各类专家63人。这些专家包括:
地质专家:葛振北、李庆昌、何儒、宁广进、王汝聪、单久让、于海鹏、张相臣、曹惠志、贾富义、苏允恭、杨青山、景泽被等。
采矿专家:陈谆诗、李藩、刘灏、唐富春、谢绍文、田钊、张志呈、钟良俊、刘家明、赵国栋等。
选矿专家:孙传尧、周宝光、肖柏阳、李金海、张元新、杨书良、舒荣桂、张泾生、余仁焕、朱赢波、励小龙等。
机械专家:林开华、王宗泗、朱吉林、廖春华、洪尚任、宋铬科、刘思业、耿直、刘才等。
电力专家:蔡祖风、任学谦、沈炳渡、冯先述等。
水文地质专家:宁重华、胡久孝等。
水利专家:谢重开等。
测量专家:甘伟华、车逸民、刘柱芬、荣亮生等。
医疗专家:朱居敬、崔英民、魏兴诚、薛如璇等。
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其他院所长期为可可托海科研和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的专家如邹天人、吕永信、赵长力、罗家珂、姚万里等。他们有的经常在可可托海,有的只来过几次,但施工线依然巨大。
邹天人,汉族,四川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年,他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与“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3号脉的物质成分、钽铌评价及稀有元素成矿规律”研究课题。除长期参与可可托海矿区的研究工作外,他还进行了可可托海矿务局二矿、三矿、四矿以及青河等地区矿脉的勘测工作,完成了大量标本、样品的采集和鉴定工作。发现的矿物种类,从50年代初期的不到30种提高到74种,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内首次发现的新变种矿物,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专著《阿尔泰伟晶岩矿物研究》(王贤觉、邹天人、徐建国、于学元、裘瑜卓著),并完成了《新疆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的稀有元素成矿规律》的总结报告,同时发表了大量论文。
邹天人80年代参与新疆找矿项目,继续深入研究了新疆稀有及稀土元素分布规律,完成了专著《中国新疆稀有及稀土金属矿床》(邹天人、李庆昌著)。书中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世界最典型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新疆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
吕永信,汉族,辽宁省安东县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级专家,中国稀有金属选矿技术带头人之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吕永信在可可托海矿区带领科研小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紧紧依靠各族职工群众,大胆进行选厂改造设计、施工及工业生产调试,达到了分选指标,井于年7月1日正式投产,开创了中国工业浮选细粒锂辉石的生产历史,此项目年获国家发明奖(集体奖)。从年底起,廛战6年,终于解决了可可托海伟晶岩锂铍铌钽矿多金属选矿分离技术及综合回收难题,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当时美、苏对同类矿石的分选技术水平,开创了锂辉石、绿柱石及铌钽矿物工业分选生产先例,年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家科委备案。
宁重华,汉族,江西人,中共党员,年自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到可可托海矿务局工作,是3号矿脉露天采矿场疏干工程队的技术负责人。年9月,可可托海矿务局组建了疏干工程队,年12月完善了疏干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所采用的“深孔排水预先疏干”方案由他提出,并完成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为了做出这项设计,他利用已有的勘探孔采集了30多万个水文数据,经过系统分析研究,摸清了地下水补给流动的规律,找到5条基岩强透水裂隙带,准确地设计了14个深水疏干孔的井位和井深,解决了3号矿脉露天采场的排水问题。
疏干排水系统自年投入运行以来,一直处于完好状态,保证了矿山的正常生产,为全国同类矿山的疏干排水提供了完美的典范,被评为年全国冶金系统“面红旗单位”之一和年全国冶金系统“面红旗单位”之一。
宁广进,汉族,山西人,中共党员。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分配可可托海矿区工作。曾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地测科科长,队生产办公室主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勘探公司副总工程师及国家“加速查明新疆资源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重点科研项目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地质工程高级工程师。他曾先后参与十余处大型矿床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参加和主编重要稀有金属矿床地质勘探和科研报告五份,结合勘测实践撰写科技论文数十篇,并专著《中国阿勒泰稀有元素矿床矿物志》。年主持编写的《可可托海矿勘探报告》为后期生产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最终提交勘探报告提供了资料依据。年,担任勘探公司副总经理的他,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可可托海,领导编写可可托海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最后勘探报告。
宁广进是早期在可可托海矿区从事地质工作时间最长的地质人员之一,是可可托海矿床(特别是3号脉)地质研究工作的代表性人物。年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及中国科协授予他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证,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授予他在本区工作20年荣誉证。
谢重开,汉族,四川绵阳人,中共党员。年12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水利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建设专业,同年到可可托海矿管处基建科工作。海子口水电站从年初步设计到年全面建成的20年间,谢重开一直是水电站工程甲方最主要的负责人。从立项、设计、施工到工程验收,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大会战”期间,他是施工科技术负责人。年至年他参加了“大会战“的冬季施工,与广大干部职工一起战风雪斗严赛,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做出了贡献,保证了水电站第一台机组于年2月胜利发电。
为解决坝基下厚20余米的前石层和角砾层透水的难题,谢重开提出试用沉箱法建造坝下截水墙,并亲自制作沉箱,由工五团进行现场试验获得成功,被设计院采用。用沉箱法穿过前石层和角砾层建造坝下截水墙为当时世界首创(水电部苏联专家年语)。年4月,谢重开调入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基建处任副处长、处长,晋升为工程管理高级工程师,但仍负责指导水电站运行和监测重要水工工程的稳固情况。
崔英民,汉族,陕西省长武县人。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后奔赴边疆来到可可托海,年在兰州医学院进修8个月的眼科和耳鼻喉科。医院五官科在他的带领下,开展了口腔、面部肿瘤切除,鼻副窦根治气管切开、扁桃体摘除、眼白内障剥离、异物取出等多种手术。他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学会了接生、麻醉、普外科手术等,成为了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
从医几十载,崔英民经常深入野外矿山和牧区,救治过很多人,把爱和温暖酒向各族职工群众。他曾经救治被葵花籽卡在喉部、生命垂危的小女孩和被铁钉卡在气管内的小男孩以及成功为一名被剪刀划破眼球的小女孩做眼部缝合手术的故事至今都被传为佳话。
医院工作的30余年中,崔英民与朱居敬、魏兴诚、薛如璇等一帮志同道合的医务工作者始终恪守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他们曾成功抢救了一位被哈熊抓伤面部的病人;为多名唇裂患者进行了修复;他们治疗过很多颅脑外伤昏迷的病人;也为很多肾炎患者减轻了痛苦;他们曾救治了因烧伤肢体粘连的牧民儿童;也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使用羊脑垂体小牛脑垂体埋藏为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儿童治疗;年,当麻疹流行井发急性喉炎时,他们成功救治了19例病人,无一例死亡。他撰写并发表了《新疆可可托海地区外眼蝇蛆病的研究》、《小儿扁桃体手术的改进》等多篇医学论文。
在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可可托海矿区,以崔英民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不但创造了医疗奇迹,医院最辉煌的年代,为稳定矿区社会,安定矿区人心,保障矿区生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可托海专家云集,为我国两弹一星所需要的稀有金属开采奠定了人才基础。没有这些专家的劳动,也就没有可可托海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