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对美好事物或人心生崇敬向往,此乃人之常情。
对于美的向往,不只在于对他人美好的追求,也会不断要求自己变得更美,毕竟,谁不想让自己拥有白皙的皮肤,姣好的面容和窈窕的身材呢?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底是精巧的脸型更重要,还是精致的五官更重要呢?从心理学来看,答案很难想象。
知觉加工
19世纪40年代,德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库尔勒·勒文(KurtLewin)在个人报告中,对于人类面对不同形状时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试图从该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通过实验,他发现人类对于脸部的认知,是一种知觉加工的过程。
简单来说,在识别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将一些不相干的图形分辨成人的面部,或者说人会更快识别出与面部相似的形状,而几何图形上的纹路对识别的影响不大。
同理,一个人在观察另一个人的面部时,会首先进行整体的直觉上的辨识,其次才是五官的局部加工。
在经典的心理学范式实验中,研究面部知觉是通过一些类似于面孔倒三角形状的简单几何图形进行的。
实验发现,即使是3-5岁的幼童,也会首先识别出这样的图形,因为其形状与人的面部更加相似。
由此不难看出,人类在知觉加工时,会优先感知到整体的形状,忽略掉其中细节。
因此勒文认为,人在进行面部的识别时,一定是整体优先于局部的,相比于五官等细节图形,人类对整体的感知更重要。
这与犯罪心理学领域,人们对罪犯面貌的回忆相似,被访者总是首先浮现出比较模糊的整体形象,例如罪犯的身高、体型,脑袋的大小、形状等等。
而罪犯的五官细节是最难回忆起来的,因为人类的感知对于细节最薄弱。
格式塔流派
以魏特海默(M.Wetheimer)、苛勒(W.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为代表的格式塔流派持有与知觉加工派相似的观点。
该学派也被称为完美心理学,他们认为人类对于面部的识别永远是整体大于局部的,人们会首先感知到整体的形状。
因此,对于人的脸部的评判,也是首先评价面部的整体,其次才是五官的细节。
可以用一些被大众广泛了解的明星模特举例,大火的明星模特普遍具有看上去更舒服的脸型和面部特征,让人看第一眼就觉得惊艳而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很多五官很精致的人,却因为没有精致的脸型不能给人留下印象,只能一直不愠不火。
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具有惊艳而耐看的脸型特征,不能抓住人的眼球,给予人持久的记忆,也就是所说的没有足够的辨识度。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具体来说,整体上对称的事物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比如人们在选择果蔬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那些形状对称规整一些的。
就像在学习和接纳新的知识时,个体总是习惯于由宏观整体到微观细节,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细节,不外如此,这都是一个道理。
生物演化心理学
以上的现象,以生物的生存演化为出发点,其实也有着深刻的生物演化心理学原因。
在几万年生物演化的进程中,外形规整对称往往代表了生物学上的健康和发育的健全,在生存繁衍上都会更具优势。
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也留下了如此的知觉偏好,脸型的对称、整体的精巧能够给人更漂亮更具吸引力的感觉。
曾经有过这样的实验,通过电脑合成一些左右极度对称的虚拟面孔,将其与普通人的面孔混合对比,实验结果显而易见。
参与实验的人员普遍对规整的虚拟面孔更加敏感,关于容貌的评分也更高。
由此可见,人类对于对称、精巧的面孔的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人们对脸型的偏好也应该强于对五官的要求。
比如,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面容是舒服的,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和自己有着相似面孔的个体,这是因为整体强于局部。
所以,一个人对长相上美的评价和追求,大多数是从整体到局部,先脸型后五官的,当然不完全局限于此,也会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但那就是下一次讨论的问题了。
-TheEnd-作者
汤靡达参考资料:《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