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1-03酸酸酱剧研社剧研社
张嘉译说自己面薄,禁不起朋友游说,只要剧本不错,就会接,但也有完全冲着人的,比如《急诊科医生》的导演郑晓龙,“郑(晓龙)导是免检的导演。”
作者
酸酸酱
在内地的中年男演员中,有两个人可以说深得女性观众的喜爱,一是吴秀波,另一个就是张嘉译。
但与吴秀波粉丝里多是文艺女青年不同,张嘉译的粉丝则更泛众,遍布各个年龄层,小姑娘有,师奶亦有。
张嘉译长了一张中国传统男人的脸,五官周正,一身正气,微拱起的腰,更显示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隐忍气质,因此张嘉译饰演的角色多给人“肩负重任”的印象。
《心术》里的刘晨曦、《悬崖》里的周乙真、《白鹿原》里的白嘉轩……角色的职业涉及医生、警察、义商等,且都有一个共通点是,身上充盈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心术》里的刘晨曦是严守职业道德,不愿以权谋私为绝症女儿换肾源的好医生,《白鹿原》里的白嘉轩是坚守传统族宗道德的族长。
事实上,张嘉译本人也是偏好这种角色的。
青年时期,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时候,张嘉译就被里面的鹿兆鹏吸引,不止是其身上蕴含着英雄气,更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精神力量的人。
“在每个年代,都有一批先知先觉的人,鹿兆鹏可能是沉睡这么久的这块土地上的一个。先知先觉未必是自发产生的,他也是向外面学习而来的。在你迈出第一步时,就要推开更多窗户,打破更多的门,因此他要有很强的精神力量。”
包括此次在《急诊科医生》里扮演的何建一也是一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身边的同事评价他,“知识分子的通病,对上不拿领导当干部,对下边刻薄古板。”
和《心术》里的刘晨曦一样,何建一同样是一位身怀仁心仁术的好医生。但责任感和担当极强的人,常犯的通病是,有时候会“自以为是”。
在自己快升为主任医师前几日,何建一因为一次处理突发事故时判断上的失误,医院一位十分优秀的实习医生身亡,他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虽然不是第一次扮演医生,但因为是在急诊室这个特殊的故事发生地,更让张嘉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医生这一行当所承受的压力。
“我所扮演的职业,负能量接受多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他们每天面对生死和社会阴暗面。比如我们拍孕妇弃婴的那场戏,你面对一个假的道具,都会引起你很大的生理不适。但医生,他们每天都是直面生死的,这个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力。”
因为观众缘好,张嘉译主演的每部戏,几乎都能取得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老百姓喜欢看他的剧,电视剧的制片人、导演也总喜欢找他演。
但却不知,张嘉译离开小荧屏,登上大银幕,更有别样的风采。
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张嘉译扮演市长马文彬。一丝不苟的假发下,是一个典型的焦虑中国官员形象,这和张嘉译以往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张嘉译谈到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电视剧找你的时候,他就是按照这个样子找的,而且电视剧很长,你必须找到这个人物的常态;而电影,戏少,特别是只有五六场戏的时候,你可以彻底屏蔽掉自己。”
“其实,我塑造能力还是挺强的”,张嘉译开玩笑地说道。
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口碑来说,今年于张嘉译而言,都是成绩满满的一年,上半年有豆瓣口碑大作《白鹿原》《卧底归来》,下半年有《急诊科医生》《猎场》《北京人在北京》等多部剧播出。
因为同为陕西人的使命感,张嘉译和另外两位老乡导演刘进、出品人赵安一起推进了陈忠实先生作品《白鹿原》电视剧版的拍摄。
身为艺术总监,劳心费力是必然的,抱着“给自己留下一部压箱底作品”的心态,《白鹿原》拍摄了一年多,于今年上半年得以播出。
这部剧拍摄完成之后,张嘉译最大的心愿是“想歇歇”,下了很大的决心“不拍了不拍了,休息一下”。但决心在好作品和情谊面前总是不堪一击,“我经不起人撺掇,本来定好了,我这就不拍了,突然来一个好本子好角色,聊的挺透彻的话,就开拍了。”
因此,从去年到今年,张嘉译依然处于连轴转的状态,之前答应朋友的项目要“还债”,看到了好剧本,更会技痒,生怕了错过一个好角色。
张嘉译说自己面薄,禁不起朋友游说,只要剧本不错,就会接,但也有完全冲着人的,比如《急诊科医生》的导演郑晓龙,“郑(晓龙)导是免检的导演。”
对话张嘉译
剧研社:这次是怎么和《急诊科医生》这部戏结缘的?
张嘉译:因为是郑晓龙导演的戏才会再次出演医生,早就想跟郑导合作了,之前也有过几次接触,都错过了,这次也算是缘分到了。
其实对于行业剧我一直是比较喜欢,包括医生的戏,这类型的人物有其职业特点,塑造角色也有一定的挑战。因为《急诊科医生》也是拍一位医生,细微变化又很多,演员也有创作的兴奋感。
剧研社:和《心术》的刘晨曦相比,何一建有什么不同吗?
:都是医生,一个是神经外科医生,一个是急诊科医生,医院中不同的工种。因为神外医生是病例接诊,需要长期对病例的会诊才能决断,怎么对病例做处理。急诊科医生就要求你在一瞬间,短时间内做出很艰难的重大决定,否则可能这一分钟过去了,这个生命就过去了。所以他们每天面临着更多的生死,面临着高节奏、高强度的工作。
剧研社:因为是一部行业剧,您在演这个角色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这次时间很紧,没有深入体验生活,但也和身边的急诊科医生聊了很多。在我们医疗体制里面,所有外科,不管哪个科室、哪个门类都会出大师,急诊科不会出大师,都是杂家,但是必须具备什么都会,此外还要具备好身体,他们值班有时候是24小时,随时有问题就处理,并且要承担每一个结果。
一般急诊科的医生精神压力很大,所以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在医院的职业性上抓住一些特点,所有急诊科大夫语速都很快,我们看医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医生爱答不理的,急诊科的所有医生护士声音都特别大,不是没有耐心,是来不及,其他的医生也一样,匆匆忙忙的。
剧研社:第三次演医生,有什么新的感受?
:拍完这个戏,我们很容易站在医生的角度去理解了,很多医生回家以后,真是想喝两口放松一下,很多时候问他们业余生活干什么?就是健身、运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压力的释放,同时也能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来对抗高强度的工作。
剧研社:这几年医疗剧其实反响都还不错,您觉得《急诊科医生》的亮点在哪里?
:《急诊科医生》的创作来自大量的案例、病例,郑导不是一个只看表象的导演,他拍戏总是在提升,我们拿到剧本跟导演聊的时候,他对于这个戏的希望是表现更多人文关怀,从事件的层面上到精神的层面上,不光展现医生的辛苦工作,实际上是展现面对生死、人的态度。
剧研社:您在《我不是潘金莲》里面的表现也很出色,那电视剧和电影两种影视形式,您觉得哪个演起来更过瘾?
:电影对单场戏要求的准确度更高一些,你几场戏就完成这一个人物,电视剧它要你几百场戏完成一个人物,它要求你在这个长度里不出这个人物,你要有自己的方法,对于这个角色的规划。
其实都挺过瘾的,演员只要给戏演,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话剧都会很过瘾。
剧研社:听导演说您把从艺以来第一个媚眼献给这部戏了?
:媚眼?没有,那是剧中两位主角有了一定好感的时候,要把这个效果做出来,就是眨了下眼睛,怎么给说成媚眼了?(笑)
作者
酸酸酱
正经人物稿和红楼梦爱好者
推荐阅读
十余部网剧扎堆初冬,各视频平台内容升级陆续“亮剑”
王志飞:“戏骨”没有肉可以挥霍了只能爱护这把“老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