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TUhjnbcbe - 2025/2/3 1:57:00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哲学讲的是宇宙万物普遍的、一般的规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放之四海皆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准”,不代表“有用”,广泛的规律如果不做具体化的概念定义,是没办法拿来使用的。前者侃侃而谈,怎么说怎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跟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只不过是一些“对的废话”而已。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气血津液学说、经脉学说、脏腑学说、病理病机学说等,其中前三者讲的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般规律,是用来分析问题的思维,而后者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的具体分科。这种学科上的特色导致了中医“易学难精”的特点,稍微知道一点古代哲学的人都可以对中医侃侃而谈,而要修炼“妙手回春”的本身,则需要名师指导和丰富的行医经验。我们只负责侃侃而谈,不负责治病救人,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要深入学习的人还是要访名师拜高贤的。

五行学说是以阴阳思想为基础的,起初在用来描述物质运动和规律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五行”做名词讲,是五种物质,五种分类;“五行”作动词来讲,是五种状态,五种运行。同阴阳思想一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整体划分为五种特征的属性,来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当然这种“五行划分法”属于“大概分类”,而不是西方实验科学提倡的“精准分类”。

五行的基本属性(大致分类)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寒凉、下行、闭藏

有人说五行是从自然界中去类比象出来的五种物质,“像、象征”这是古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一点没有错,但是“金”这个东西并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他的天然形态是矿石,是经过人类加工后才出现的一种物质。很显然,五行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好在中医并不研究这个争议性问题,中医对五行的运用侧重于研究五种关系,而不是五种物质。比如五脏、五腑、五官、五体等,每个名词是一个角度的“五行分类”,中医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心肝脾肺肾的互相联系和影响的,而中医所说的心,就是心脏这个器官。虽然名字相同,具体所指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五行的基本规律(运动联系)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我们一定要注意,民间有些说法,木头劈开烧火,这并不是五行相生的本意。前面说了“阴阳学说”是“五行学说”的基础,五行的“相生相克”,是阴阳消长的具体化。是润下“克”炎上,而不是水灭了火。离开阴阳消长学说,五行是没办法解释通的。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就成了侯宝林相声《阴阳五行》了,对这种停留在表面或者字面意思上的解释,而不能深入内部联系的胡乱关联,一般调侃一句“你的阴阳五行是跟侯宝林学的吧?”简单的来说,相生就是次第的滋养关系,相克就是次第的制约关系。“生”是如何生出来的?是靠“阴阳”,木生火,木中自带土的属性,在阴阳作用下,去消除木的性质,长火的性质,当量变积累引起了质变,就完成了一个属性到另一个属性“生”的过程。

中医使用五行概念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跟其他“规范性对应”起来联系使用的,比如五行对八卦、五行对天干、五行对节气历法,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数字都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如四季对五行,怎么对?古人处理的办法是,通过十二个月来对应,春对木,正二三月;夏对火,四五六月;秋对金,七八九月;冬对水,十冬腊月。木哪去了?这里采用的是“自圆其说”的方法,木行于四季之中,每个季节最后一个月就是土月,类似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分类法,土旺于四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不知道。于是又有人说:人是三才之一,是土所造的,生于土,立于土,制于土,归于土。从西方科学思想来说,这是不构成因果关系的,是没有逻辑的。但是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孔子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显然没有多少人去研究“所以然”的问题。

无论如何,要理解中医的概念,只能通过中医的固定概念和固有思维来理解。靠西方标准来评价,无非是中国没哲学,中国没宗教之类的评价语。按中国人的说法,西方不也没有仁义道德的学说吗?我们要正是客观上的差异问题,也应该明白一点,人文领域的东西不像是自然科学领域那样可以一一对应,1寸可以用3.33厘米来表达,也可转化为1.31英寸,但是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没办法在客观标准下完成这种对应关系,甚至很多中医的名词都没办法翻译成外语,气功、内力这些词语被老外翻译成了“魔法”,哈利波特跟乔峰对个掌?用魔法书的标准来理解内功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医也存在这种问题,比较悲观的当代中国人在经受“科学”的洗礼之后,普遍学会了科学标准,而对科学之外的一些理解世界的体系弃若敝履,无形当中造成了古今中国人在思维上的隔阂。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中国医学的来龙去脉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