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篇
五千字分析,强迫症福音,极致对称,深刻隐喻。
一个日常社畜,很多时候不想看那种没有开挂,贴近现实的苦逼职场日常剧,因为太容易引发心酸共鸣。
下班就下班,休息就休息,我才不想回忆起上班的样子。
所谓work-lifebalance,我个人觉得,首先就要建立边界感。
所以这部美剧,我一直拖拖拉拉,直到昨晚才下定决心打开了第一集。
当下甚至都想每一集,每一part,都写一写我的分析和感受。
哪怕很想一口气刷完,我还是想,充满仪式感地,不会一心多用,慢下来追剧,认真享受久违的快乐。
Appleoriginal原创剧,强迫症的快乐,关于技术入侵,关于所谓的选择自由,真棒。
《Severance》
中文译名,《人生切割术》
我特意去查了新牛津英英解释,
apersonalorsocialseparation(asbetweenopposingfactions)。
分离,割裂,隐隐的对立,对抗。
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绝对切割会怎么样呢?
这是整部剧的切入点,内容也好,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还有敏感的选择自由,绝对自由的掌控权问题,我想留在我把整部剧追完,一起归纳总结。
是的,我已经决定要多些几篇,不同切入角度。
今天就先谈谈最直接鲜明的第一印象:
这部剧的电影质感,是如何展现的?
摄影,镜头,剪辑,构图,光影,色彩,场面调度,叙事节奏,以及藏在这些拍摄技巧里的隐喻。
因为我只看了两集,所以目前的分析,猜测主演以这两集感受为主。
01摄影——镜头分析
开篇女主从清醒,发现自己丧失记忆,一无所知的慌乱,愤怒,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来表现她的内心,2分07秒,我就入坑了。
这强迫症天堂一般的严格对称镜头,真的绝了,讲究!
井然有序,迎面而来,我这种随遇而安的非强迫人格,立马感受到,神清气爽的舒适,似曾相识的熟悉。
一查导演,果不其然,是我很喜欢的本·斯蒂勒,代表作《白日梦想家》《博物馆奇妙夜》。
对称的美,是可以追求的。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鱿鱼游戏》的部分静态场景。
但我真的没想到,这部剧已经内卷到极致。
六大类镜头丰富活用,居然都在追求尽可能的对称。
大远景:多半是外景,从约米的距离拍摄。
远景:描述最为暧昧不清,介于大远景和全景之间,
我的个人想法是,大远景未必需要突出中心,远景可以有个焦点,哪怕比全景小一些,不那么鲜明突出。
全景:容纳角色整个身体,“顶天立地”。
中景:囊括了人物从膝盖或腰部以上的身形。较重功能性,来展现对话,连续运动,或者说明性镜头。
扑面而来的一种对称平衡的美。
常见的中景,有两人镜头,多人在一起的“三人镜头”以及“过肩镜头”——对话中,一个人背对镜头,一个人面对镜头。
电梯门缝/背景墙缝,对称平分画面空间。
感觉两者之间距离连线的中心点也好,画面中的重心也好,一定在最中间。
特写,大特写:集中放大面积小的物体上。
人物的脸,是特写;某一个五官和部位,就是大特写。
特写:没有人会觉得他笑得很开心,即使不知道剧情,也有些诡异阴森勉强。
大特写:再怎么规范化,也没法消除的人性本能,互相吸引。
丰富的镜头语言形成了层次感,高级感。
导演对对称,规律,线条,构图的追求,稳到如同重力垂直向下一样笃定。
不管镜头和人物如何运动,一定能回到正中平衡点。
所以我真的不舍得2倍速追完,还会刻意去观察,验证镜头的考究。
这些对称的镜头,是规整,规范化,条理清晰,仿佛等于先进,合理,公平,高效,短平快。
也很像职场里的SOP标准作业,尤其是国外的经理人管理框架下,规范操作,流程化,制度化,每个人做好流水线上按部就班每一天的零件。
剧里对工作内容本身的简化,更加突出了:
不需要你有个性,有创造力,有想法,要的就是听话,没有不必要的情绪和感受,不反抗,逆来顺受的无情工具人。
02场面调度
著名导演马塞尔·卡尔内说过:“构筑影像时,我们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除了极致的对称,横平竖直抓中间,也会有不同的系统化场面调度。
说人话,就是虽然都是对称,也有不一样的突出点。
一般场面调度有15种元素,好作品为人津津乐道的隐喻和悬念,集中巧妙地藏在这里:
(1)对比最强的区域
一定要提及的动画片头,大量留白中突出重点,对比非常强烈。
遐想空间也是一种快乐。
比如这里,洁白被垃圾桶流出的污秽污染。
分享点我的天马行空,单纯看这个截图的3条感受——
大组织大框架的崩塌,都是从内部一点一点瓦解的。
同样看似风平浪静的虚构美好,也是从内部开始腐烂,早晚会渗透出来。
看不见的问题,沉默的大众,都不能被忽视。
(2)灯光风格
仔细对比,就是一样的场景里,光影也在突出。
低调昏暗的灯光,自然就会营造惊悚,压抑,悬疑的氛围。
长长的走廊,永无止境的循环,可以有多少故事?
光影的运用和切换,更具有戏剧性,尤其是藏在黑暗处的故事。
(3)镜头与摄影机的距离
叙事的时候,代入感很强。导演的镜头用的太丝滑了。
(4)镜头角度,不再赘述了
这种强迫性,规律性,本身就是一种说不出的压迫和冲击。
(5)色彩,后面单独分析色彩的应用,全是隐喻和细节。
(6)镜片/滤镜/底片
不管是对比,一致,对称,整个剧的观感都非常舒服。
(7)对比次强的区域
台灯下的男主是中心,可是次中心的光源下,有一只红色的鱼。
虽然孤单,但它还是希望。
人物是主角,但很难忽略桌子上难得一见的黄色,难得真性情的善良和放松吧。
(8)密度
公司中的布景,疏密有致。
比如庞大的办公间,紧挨在一起的小小格子间办公位。不断有人离开,补充就好,不多不少。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单位和平台再怎么光鲜亮丽,与个人,我们都只是微不足道,容易被替代的一员。时代淘汰你的时候,也就是说来就来。
所以没必要太迷信太自信,离开这个位置和头衔,平台拿不走的,那才是属于我们有价值的竞争力。
作为普通社畜,我也在努力提升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看似重要实则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压抑,消耗,点“恐怖”的数字每一天,数字有什么可怕对吧?
这张剧照,我太想赶紧下班回家追起来了。
(9)构图
其他已经讨论的美感,就不多说了。
单纯的线条,图形运用,能使本来平淡无奇的场景变得观感舒适,或强烈冲击。
整个公司大环境中,充斥着非常基础常见的图型,线条,大色块,区域。
就像计算机运行里的那种感觉,我第一次摸计算机还要dos界面输入指令,开始画图一般。
整整齐齐,中规中矩的环境,造就没得感情的工具人。
人变成了一个区块,像是大脑里的神经元,完美淹没在环境里,成为一个稳定的图形。
(10)形式
这部剧的一致性,一贯性,就不用多举例了。
我现在的快乐,就是找找,哪里开始不对称了,是不是要搞事情。
(11)景框(12)景深
整个房间墙面的一致,一镜到底,转一圈,头晕目眩,预示着处境也是如此,逃不出的死循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压榨性劳动。
导演通过取景框,突出了唯一被锁住的“门”展示给观众,引导着观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