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形艺术基本技能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水平,使观察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得以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操作技能是在人的手、眼和大脑支配作用相互协调中发展起来的。对眼睛的训练,也就是对观察方法的训练,是操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眼晴看得准,手才能画得像。
在智力技能的发展过程中,记忆的训练有重要作用,形象记忆会对智力技能产生影响,为操作中的思维活动、判断活动和对操作结果的评定,对操作指令的校正提供依据。在技能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常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如“高原现象、正负诱导”等,这些心理规律,在艺术基本技能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反映。
此外,艺术基本技能的发展是以一个总合状态出现的,具体分析这种总合状态中技能又可分为表层技能、主层技能和潜层技能,它们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互作用。研究技能发展中的心理学问题,对研究艺术家才能问题有联系,技能的发展会促使艺术才能的形成。
观察方法的培养与操作技能的发展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统一对比的观察方法和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在画速写的时候,一个迅速变化的人物动作,能被准确生动的表现出来,没有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就会被细节吸引而忽略了整体动作的协调变化,失去表现的准确性。
一幅油画风景写生,如果缺乏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就找不出色调的整体对比关系,也表现不出应有的空间感。
没有从整体出发的观察,细节表现就无从着手,会使整个画面支离破碎。正确的观察方法应与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只有培养起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使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正确的观察方法训练,可以提高视知觉的“敏感化”程度,即善于捕捉鲜明的第一印象和形象特征中的富于灵感性的信息。由于视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训练而使感受性提高,就能使视觉产生“敏感化”。“敏感化”体现于对形象的形体比例观察的准确性。对水平线、垂直线、不同斜度的线与角度,对大小比例,对黑、白、灰的层次反差度都能正确的估计。
对形体特征的辨认,对物体空间距离的正确估计,是通过一系列比较进行的。在比较中,把握水平线与垂直线就有了衡量各种斜度的标准,一个鼻子的长度,可以成为衡量头部其他部位比例关系的标准。根据这些标准,通过观察和对比还能自动地排除一些错觉。深入细致地观察,会对形象的结构有更充分的认识。
它不局限于表面的直感,而是在深入的了解细节之后,对形体结构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由于视敏度的提高,使主体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对象的精彩特征,如人物的精神状态等。
在观察过程中,思维的充分活跃,也能提高表现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随着观察的步步深入,越来越对思维有更强烈的依赖性,活跃的思维会把观察引向深入,僵化的思维会把观察的指向引入死胡同。
灵活还意味着感知动作的自我调解。对色彩的观察,在调子感觉上还体现出个体差异,对同一对象同一环境,每个人的调子感觉各不一样。有的偏暖、有的偏冷、有的偏于鲜明、有的偏于深沉。因为色调是一个相对的色彩结构关系,所以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同,就会对色根评定产生差异。
比如把树叶的调子定的较冷,那么天空和阴影的颜色就该更冷一些,整个画面就会构成偏冷的调子。如果一下子把树叶的颜色定暖了,比它暖的受光部分和土地的颜色就会更暖些,这样就容易形成暖调子。偏冷、偏暖、偏灰、偏鲜艳来源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习惯,也受感受性个体差异的影响。
画面上最生动的东西,表现着画家的鲜明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在最初的观察中获得的,它能够被保持,也容易被破坏。第一印象产生于最初感觉的新异性,它不是在长时间观察中所能得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是一种感觉记忆的“首因效应”。
它是由于在此之前感觉的新异性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感觉印象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受刺激后会给主体留下清晰的印象,所观察的对象的特征、色彩等外形式对比效应在短时间内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如果要想对第一印象的捕捉作主动的自我调控,那么首先要利用对外界感觉的敏感化和集中注意力的自我控制,还要依靠丰富的视觉经验和感觉记忆的协同作用。
在画肖像画时捕捉人物的神情特征要靠“第一印象”;风景画中总体气氛的把握也要靠“第一印象”;色调的感受,鲜明的色调结构的发现也要靠“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消失,首先是由于视觉的消极适应。如原来在形象明暗对比的暗的部分看久了,就会越看越觉得它明;明部分看久了反觉得它灰。
视觉这种明适应和暗适应,在一定的时间里会破坏明暗对比的整体印象。视觉还有一种反常效应。对像明部的微暖色看久了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暗部有时也会感到似绿又似紫,这就是反常效应的干扰。在看久了以后注视点多次转移,使整体对比关系受到破坏,局部的对比在感觉印象中增多起来,冲淡了整体印象,这就会产生明暗对比关系在感觉印象中的混乱。
看久了会产生记忆中的倒摄抑制,后期印象信息产生了排挤作用,也会使第一印象淡化。还有一个原因是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兴趣被新的刺激信息冲击,也会干扰第一印象。鲜明的第一印象容易被破坏,也可以得到恢复。破坏的原因往往是主体没有把握住总体印象,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忽略了对精彩的总体印象的保持,被一些细节吸引,甚至于在进一步的观察中对最初的印象得出相反的结论。
如果及时发现鲜明的第一印象被破坏,应停止工作休息一下回过头来重新观察。尽管对一些理性的东西在观察中找到了许多根据,然而鲜明的感性材料却无可挽回的失去了。因此,重要的还在于保持,在艺术表现当中不失时机的“一气呵成”。怎样保持第一印象,首先要在加强接受形象刺激的前提下,迅速地载录影像信息。
那就是在艺术表现的最初阶段,能迅速地表达出第一印象的总体气氛,并在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中加强对总体对比印象的感受。还有一种工作间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以后,再进行重新观察,使最初印象恢复起来。并通过记忆核对来恢复第一印象。艺术形象中的鲜明特征,即中国画论中所说的传神,这个“神”有时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的。
能够发现这种鲜明的特征,需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修养做基础,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形象的鲜明特征。鲜明的第一印象,有时是由于集中精力观察而产生的,有时是由于眼睛瞬间一扫而获得的。在视觉选择中,一瞬间主体接受了对比信息的刺激,对客体的新异性特征有了突出的感受,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印象,这个印象有主体的情绪作用,受主体定势的调节,不同的观察目的,又会对客体特征从不同角度有所发现。
俄国的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提出的“顺便看”、“掠过看”、“整体看”、“对比看”,都是有利于发现精彩印象的观察方法。画油画过程中,在寻找色调特征时,铺大体色调用“掷色法”。就是在短时间内按对比关系,迅速的往画布上铺颜色,也是一种捕捉色彩印象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员在写生时要保持鲜明的第一印象,是符合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因为鲜明的第一印象,正是艺术语言中最能感人的东西。如果鲜明的第一印象失去了,就会在感觉上造成混乱,使许多感觉产生相互抵消的作用,会对客体失去鲜明的印象,使本来清晰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
在肖像画中,如果对象的第一印象变模糊了,就会失去“传神”的效果,人物表情变得似是而非甚至不可理解。在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时,如果不能反应出第一印象的精彩特征,也会失去应有的神韵。在造形艺术表现中,有时把第一印象中获得的特征、神韵、对象的瞬间状态特征,叫做形象的灵感性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举止言谈、音容笑貌,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都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生物的千姿百态,其特征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马的英骏、牛的弹劲、鱼的游态、花的含苞待放和盛开的形态及枯萎凋谢的形态,也是各有特征的。
山川景物,阴晴风雨也各有可视的特征。这些形象的千变万化,都客观的蕴含着形象的灵感性因素。这些所谓的形象的灵感性因素,是从造形艺术对形象特征的表现谈起的,因为艺术语言正是要表现这些特征。
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之中。以上所举的人物、生物、山川景物的千姿百态的变化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若想使其成为艺术形象,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被主体充分认识到,客观的东西必须与主体感受相沟通。
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把主体以往的经验和目前感受相联系。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运动之中。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中,某些瞬间状态最能体现其特征,而其他的瞬间状态则不能充分体现其特征,在有些瞬间状态里,还可能使主体产生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形象的特征之中。
艺术语言同人类语言一样,有它的情境性特征,形象的感染力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如一张脸上,两只眼睛在流泪,可以表现为悲哀的表情;也可以表现为激动的表情。
在这两种表情中除了流泪是相同的以外,面部五官表情,肌肉变化,各有其微妙的区别,悲哀与激动这两种表情,在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和全身表情动作上,各有不同之处,另外还应使人的表情与他所处的环境协调起来,表情才有完整的意义。
由此可见,形象的特征以及形象的灵感性因素,是与形象的具体情境相关联的。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少数的形象信息之中。“万绿从中一点红”、“画龙点睛”,“红”和“晴”的信息量虽然较少,但其对知觉的刺激作用却很强烈。这种形象信息既不可无又不可多,无则不能全局皆活,多则不贵,会失掉它突出的自身作用。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艺术表现的一定分寸之中。
艺术语言要恰到好处,“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微笑的蒙娜丽莎,笑中“微”的分寸,造成了其神秘之美。在形象的灵感性因素中,分寸体现着一定的准确性,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都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形象的灵感性因素存在于艺术表现的“含”、“露”之中。
艺术形象的美在于它的含蓄性。这种含蓄体现于形象内隐中的媚力,体现形象的半含半露的状态之中。因为这种状态吸引人注意琢磨,给人以联想的余地。怎样才能使艺术家或学员,在观察时获得形象中的灵感性因素呢?首先,要在观察前打破头脑中固有概念的束缚。因为任何富有特征的灵感性因素都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有其强烈的个性特征。
概念的东西,会对发现这些特征起干扰性的负诱导作用。必须虚怀若谷,就像什么也不知道一样,去努力对对象加以探索。“即使是一个大画家,也还要以孩子般的眼光来看世界”,艺术的好奇心在这里就很可贵了。观察的着眼点,要放在把握形象运动特征的瞬间状态上。因为形象艺术就是瞬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瞬间性特点。
在造形艺术的基本技能训练中,观察是一种操作技能,它又与智力技能紧密相联系。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经过主体头脑的思维加工,才能产生表现的动作指令。“观察-思维-表现”这一个自动化过程,观察起首要作用。因此正确观察方法的训练和学员的“视觉敏感化”,对造形艺术的基本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