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殖肉牛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一些关于肉牛的行为习性,今天小编打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肉牛的7种行为习性。
1.群居行为
牛是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喜群居。放牧时常以3~5头结群活动;舍饲时仅有2%单独散窝,40%以上3~5头结群卧地。根据此特性,在牛群转移时,常以小群驱赶为宜。
牛群过大则会影响牛的辨识能力,增加争斗次数,影响采食。因此,牛群规模应控制在70头以下,每头牛的适宜活动面积为15~30米2。
2.排泄行为
牛一天一般排尿约9次、排粪12~18次。牛排泄的次数和排泄量随采食饲料的性质和数量、环境温度以及牛个体不同而异。
虽然牛的排泄行为不能在发生次数上进行特殊调节,又不能使其自觉地在某一区域排泄,但是在夜晚和坏天气情况下,散放牛群倾向于聚集一处,于是所排粪便大量淤积一处。
牛对粪便毫不在意,经常行走和躺卧在排泄物上。有证据表明,乳牛可形成模仿性行为,当一头牛排粪或排尿时,其他牛可能跟着排泄。
公牛和母牛正常的排粪姿势是尾巴从尾根处弯曲向上拱起,背拱起,后腿向前撇开。摆出这种姿势可使排泄物污染自身的可能性变小。
3.交流行为
牛的个体都可以通过传递姿势、声音、气味等不同信号来与同类进行交流,但大多数行为模式都需要学习和训练过程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
通常这种学习过程只发生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则无法建立这种相似的行为。如将初生牛隔离2~3个月,会发现它们很难与其他犊牛相处。
4.仿效行为
仿效行为就是相互模仿行为。当一头牛开始从牛舍或牧场走向挤奶厅时,其他牛会跟着走;而其他牛跟着走,第1头牛就会继续走下去。
在饲养管理中利用奶牛的这一行为特点,使奶牛统一行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但仿效行为有时也会带来不良后果。一头牛翻越围栏,其他牛也会跟着跳出去。
5.寻求行为
牛在恶劣环境下会寻找庇护场所,或聚集在一起共同抵御恶劣条件。放牧牛在遇大风、暴雨时会背对风雨并随时准备逃离。夏季中午炎热时,牛会寻找阴凉或有水的地方休息,而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采食。舍饲奶牛的运动场应设凉棚,供奶牛遮阳、避雨或挡风雪;夏季中午炎热或冬季严寒时,可让奶牛在舍内休息。
6.探究行为
探究或探索是牛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通过看(视)、听、闻(嗅)、尝(味)、触等感觉器官完成。当牛进入新环境(如新圈舍、新牛群)或牛群中引入新个体时,牛的第一表现就是探究,逐步认识、熟悉新环境,并尽量与之适应或加以利用。
近距离探察初次见到的物体时,如果牛感到没有危险,便会走向前去,仔细查看一番,通过五官了解该物体的性状,如果口味尚可,它还会嚼一嚼,甚至吞下去。
在舍饲条件下,当舍门打开或运动场围栏出现缺口,牛会跑出去探究,有时在“头牛”的带领下,甚至成群牛都会跑出去“溜达”。犊牛比成年牛更具好奇心,其探究行为也更为强烈。
7.躺卧行为
牛有明显的生理节律,其休息、采食和反刍等主要行为会按照固定模式交替进行。同时,牛又是群居动物,因此一群成牛有时会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相同的行为活动。
这种生理节律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舍饲饲养过程中就可能引起问题,例如,在设计奶牛场时,自动挤奶设施或者饲料通道等都是以个体行为模式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奶牛群居的习性和行为的统一性,从而导致数量和面积等指标相对较小,限制了奶牛的部分行为和活动。
这7种关于肉牛的行为习性,你了解了吗?当肉牛出现上述行为习性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