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侨联确认了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入围其中,作为目前全市唯一的一家“国字号”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多年来,朱砂古镇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堂,作为全国首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矿山公园,朱砂古镇既是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生动素材,也是传播朱砂文化,讲好“千年丹都”故事的重要载体。
朱砂古镇前身为国家4A级景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其汞矿开采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万山汞矿公司开采提炼水银,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一位位海外华侨、南下干部、转业*人、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扛着红旗、背着背包、挽着裤腿,不远万里聚集到万山,他们战严寒、斗饥饿,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奉献的凯歌。今年79岁高龄的归侨谢秉祥就是其中的一员。
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谢秉祥,祖籍广东梅县,年回国后,来到原贵阳卫校(现贵州医科大学)读书,年毕业后到贵州汞矿工作,医院五官科主任医生。
朱砂古镇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矿区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呕心沥血的付出,这里面就有不少的归侨侨眷,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扛着红旗、背着背包、挽着裤腿,辞别了亲人,舍弃了舒适的生活,从全国20多个省市聚集到万山。用自己的行动构建了“为国分忧、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价值理念,战胜了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气候恶劣,食物不足等难题,睡大铺、扛大锤,与饥饿作斗争,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冒着严寒,连续作战五十余个昼夜,使第一台钻机发出了轰鸣,在偏僻荒凉的矿区打响轰隆的炮声,用一颗丹心诉说了对祖国的忠诚。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技术封锁,他们发出“洋拐杖丢了,我们杵着土拐杖也要撑起这片天”的时代最强音,克服重重困难,汞产量连年突破千吨,为国家创收15亿元,偿还了半数苏联外债,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爱国汞”。
朱砂的“红”,是归侨、侨眷为国分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象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朱砂资源逐渐枯竭,贵州汞矿负债逐年增高,许多汞矿职工离职,作为归侨人员,谢秉祥原本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他没有离去。
年5月4日,在万山转型发展最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的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万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开启全面转型新征程。万山依托矿山公园悠久的朱砂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投资20亿元对原废弃的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变废为宝打造朱砂古镇。
日前,记者陪同谢秉祥、刘远慧两位老人重温贵州汞矿遗址(朱砂古镇),面对曾经废弃的矿山,成功转型为今天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位老人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朱砂古镇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与现代展示科技有机结合,可供归侨侨眷参观和学习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陈馆功能齐全、资料详实丰富,为归侨侨眷提供深入学习开拓创新和不屈奋斗民族精神的平台,对归侨侨眷免费开放,提供优质讲解服务。古镇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归侨侨眷接受优良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的沃土,持续发挥着在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资*育人作用。
市侨联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依托朱砂古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相关部署,充分发挥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力搭建好平台。(铜仁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朱子立)
总编:杨晓敏
编审:姬璐
编辑:夏明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